
越来越多的养殖者认识到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消化系统,相同的家畜在不同时期营养需求也不同,单一的牧草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组合已经成为新趋势。
混播草地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播种在同一土壤上的草地。一般以豆禾混播为主。与单播草地相比,混播草地不仅在提高饲草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具有优势,还在改善土壤肥力、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系统可持续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同地区开展的多项不同品种的混播试验表明,混播草地产量较单播有很大提升。有研究表明,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红三叶、白三叶,比较单播和不同比例混播的产量发现,4种牧草混播的产量比单播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06%,混播种植的产量比*高产的单播高出57%。豆科牧草的粗蛋白、钙和磷含量比禾本科牧草高,而纤维含量较低。一方面豆科牧草本身蛋白含量较高,另一方面豆科牧草在混播条件下能起到固氮作用,因此豆禾混播草地牧草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分别与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混播后,牧草产量和品质较两种禾草单播都有所提高。黑麦草、苇状羊茅、白三叶和红三叶混播可提高牧草的泌乳净能和粗蛋白产量。混播牧草不仅比单播含有较完全的营养成分,并且在整个收获期内,混播牧草营养质量也更稳定。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后,与单播相比,其对土壤无机磷的吸收减少。紫花苜蓿、鸭茅和无芒雀麦混播后土壤有效磷较单播有所增加。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后,与单播相比,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播能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的根系残留物。禾本科牧草根系浅,具有大量纤细的须根,主要分布在表层30cm以内;而豆科牧草根系深,入土深度大于1-2m,甚至更深。混播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根系的重量,这些根系死亡之后即成为土壤腐殖质的来源。按照株丛枝条构成:上繁草(株高50cm以上),如紫花苜蓿、红豆草、黄花苜蓿、无芒雀麦、草木樨等。下繁草(株高20-50cm之间),如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羊茅、早熟禾等。按照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如毛苕子、箭筈豌豆、紫云英、高丹草、苏丹草、甜高粱、饲用燕麦、墨西哥类玉米草等。多年生牧草,如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白三叶、无芒雀麦、鸭茅、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等。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鸭茅混播,适宜于北方寒旱地区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适宜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云贵高原等地。根据草地利用年限混播:通常利用上繁的疏丛禾草和豆科牧草。主要是为了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混播牧草利用年限一般3-5年或更长,大田轮作中混播牧草利用一年或一季。要选择寿命中等或寿命较长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同时加入寿命短、发育速度快的一、二年生牧草,以便在前两年有较高的产量,并抑制杂草滋生。根据草地利用方式混播:如按照刈割、放牧或刈牧兼用等方式。刈割草地一般需要耐刈割、再生性好的牧草,一般选用上繁草;放牧型草地需要耐牧、耐践踏的牧草,一般多采用根茎型或具匍匐茎的牧草品种。1.播种量:根据牧草单播的播种量及混播的比例计算播种量。2.播种时间:原则上春性牧草春播、冬性牧草秋播。冬性牧草也可春播,但是秋播更有利,因为秋季杂草少,利于出苗和生长。同行条播:各种牧草同时播种于一行,行距通常7.5-15cm。间行条播:不同牧草间行条播,此法可保持各自的播种深度,出苗整齐。一般分为窄行距15cm和宽行距30cm两种播法,亦可宽窄行间行条播。撒播:各混播品种混合后用人工或者撒播机播种。播前需土壤镇压,播后轻耙覆土且不宜覆土太深。4.播种深度:较大粒种子,如红豆草,一般播深3-5cm;较小粒种子,如紫花苜蓿,白三叶等,一般播种深度不超过2cm。播前镇压,使土层紧实,便于控制播种深度。
公司近几年总结养殖户服务的经验,开发了管家系列组合品种(奶牛管家-纽得利、肉牛管家、牧羊管家-喜羊羊、禽管家-鹅美佳、兔管家-兔优达、牧马管家、猪管家等),使养殖更简便、更科学、更专业。管家系列不但产量比单播提高,品质也有所改善,营养搭配更均衡,耐牧性、持久性更强,适口性、消化率提高,抗病性增强,供草期大幅度延长。除此之外,公司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土地情况及养殖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适合的方案。
